2020东京残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,2022北京冬奥会也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准备期。作为国际上最重要的体育赛事之一,上百个国家的运动员、工作人员与观众齐聚一堂。如此盛大的体育赛事,语言的不通成了人们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障碍,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凭借基于AI技术的语音转换与多语种翻译,这种沟通的壁垒正在逐渐被打破。
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,翻译机器人就已经在赛场上亮相,随后几届奥运会、冬奥会,翻译机器人的是身影更是随处可见,且功能更加完善。人工智能技术使得翻译实现智能化、机器化,以全新的、跨语言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全球交流。
神经网络加速机器翻译发展
机器翻译最早诞生于1954年,IBM-701计算机首次完成英俄机器翻译实验,拉开了人类研究机器翻译的序幕。到1997年,乔治敦大学的机器翻译项目SYSTRAN自动翻译系统与硬件巨头DEC公司合作,通过AltaVista搜索引擎推出了第一个免费网络翻译服务。
近年来,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再次推动了机器翻译的发展。2016年,神经网络技术开始被应用于机器翻译,通过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,机器翻译水平攀上新的台阶。
语音识别转换同步加速
语音识别是机器翻译技术走向智能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能,而语音识别技术在发展中出现两个分支。一是走向高精度,以更高的精确度与更准确的语义捕捉为目标。其二是低代价,以更小的计算代价与更低的延迟,将识别引擎离线集成到轻终端、IoT等设备,满足应用广泛性、实时性与离线使用的需求。
基于这两个发展方向,使得智能翻译终端产品越来越多样性,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。
中国企业崭露头角
科大讯飞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自动语音转换与翻译的独家供应商,在面向冬奥场景的多种语音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上,已经能够实现超过69个语种的语音识别,60个语种的语音合成,覆盖全球约200个国家和地区,同时还能够将识别的内容进行书面化处理。
今年5月26日,在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—“新一代人工智能”重大项目中,由中译语通牵头的“以中文为核心的多语种自动翻译研究”项目正式启动。中译语通背靠母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,凭借深耕垂直行业的优势,重点研究推进AI对语言的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的演进,通过突出知识图谱在产业化应用中的作用,进而实现机器认知智能、语言智能。
9月24—26日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,科大讯飞和中译语通均将亮相展示最新的产品技术。作为国家级专业博览会,电博会致力于打造各国企业及专业人士沟通交流的平台,来电博会现场,不但可以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,还能试用这些翻译沟通的神器。更多精彩,等你来解锁,与电博会一起“电定基础 智胜未来”!